赋能食品企业,成就世界品牌
广告位

方便食品行业五大发展趋势,从产品到渠道的全面价值升级

最近这几年,明显能感觉到方便食品行业和以前不一样了 - 不再是只靠 “方便” 打天下,消费者开始更看重健康、口感和场景适配性,加上技术升级和市场需求的细分,整个行业慢慢从 “只求便捷” 转向了 “追求价值升级”。结合市场观察和数据,我们把当前的发展趋势梳理成了以下五个核心方向:

一、产品创新:用 “健康 + 多元” 重新定义方便食品

做这行的都知道,产品是根本。现在消费者挑方便食品,早就不满足于 “能吃饱、省时间”,而是有了更多细分需求,所以产品创新也得跟着往两个方向走:

健康化与功能化:从 “没负担” 到 “有营养”

这两年大家健康意识越来越强,光说 “不含防腐剂” 已经不够了,得让产品真真切切带点 “营养价值”。比如原料上,很多企业开始加全谷物、杂粮,像燕麦面、藜麦粉这些,既能提升膳食纤维,又能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心;还有些会加枸杞、山药这类药食同源的成分,主打 “轻滋补”。我之前看白象出的一款杂粮方便面,钠含量比普通款少了 30%,还额外加了膳食纤维,就是典型的例子。

而且现在还开始细分人群做产品了 —— 健身的人要低脂高蛋白,就有专门的代餐速食;家里有老人的,牙口不好、消化弱,就有软乎乎的介护方便粥,不用煮,加热就能吃,这些都是顺着人群需求做的调整。

风味与口感:从 “单一味” 到 “有记忆点”

以前方便食品总被吐槽 “味道假”,现在不一样了,很多品牌都在琢磨怎么把地方小吃、特色口味 “搬” 进包装里。比如柳州螺蛳粉,以前只能在当地吃,现在做成速食,通过生物发酵技术把那股酸笋的鲜臭味还原得很到位;还有重庆小面、陕西油泼面,连辣子的香味都能通过低温萃取技术保留下来,2024 年这类地域风味速食卖得特别好,增速都超过 25% 了。

除了地域味,跨界融合也很有意思。比如把西餐里的番茄肉酱、日料里的豚骨汤头,加到方便面上,做成 “意式番茄肉酱拌面”“日式豚骨拉面”,打破了以前方便食品只有 “中式味” 的局限,年轻人还挺买账。

形态与品类:从 “老米面” 到 “新花样”

非油炸面这两年火得很,以前大家觉得方便面条都是油炸的,不健康,现在非油炸的占比慢慢上来了,2024 到 2025 年已经有 12%-15% 的市场份额,有些企业光靠非油炸面,年增速就超 25%。还有形态上的创新,比如阿宽食品的 “一根粉耗子”,做成独立小包装,一次吃一根,不浪费;统一还出了 “速食套餐”,里面有主食、汤品,甚至还有小菜,不用自己搭配,特别适合一个人吃饭的场景,这些小调整其实都很贴合现在人的生活习惯。

二、产业发展:靠 “技术创新” 解决老问题、提效率

做实业的都清楚,技术跟不上,规模和品质都上不去。现在方便食品行业的技术创新,主要集中在两个痛点上:原料浪费和生产效率低。

原料利用:从 “用一半扔一半” 到 “全链不浪费”

以前加工农产品,很多副产物都扔了,比如做水产加工,白鲢鱼肚、鳙鱼尾这些边角料,以前可能就当废料处理了,现在不一样了,用生物酶解技术、微波辅助提取技术,能把这些边角料做成速食汤料里的胶原蛋白原料,既省了成本,又不浪费资源。还有花椒加工,以前用完花椒粒,剩下的残渣就扔了,现在能提取出风味物质,做成调味料,整个产业链从 “只做主线产品” 变成了 “全链条增值”,这个转变挺关键的。

装备创新:从 “靠人做” 到 “机器全自动”

以前有些产品做不大,就是因为装备跟不上。比如半生鲜面,以前为了保鲜,得加酒精,不然放不了几天,现在有了低温锁鲜装备,不用加酒精,保质期能延长到 180 天,这就解决了食品安全和保质期的难题。还有酸辣粉,以前做粉、煮粉、包装,都得靠人搭手,现在有了全自动生产线,从原料混合到最后包装,全程不用人,效率比以前高了 50%。

我还见过新疆拉条子的自动化装备,以前拉条子得靠师傅手工拉,速度慢还不统一,现在机器能精准控制粗细和长度,量产没问题,这样地域特色产品就能卖到全国了,不用再局限于当地。

三、市场需求:按 “人群和场景” 做细分,不搞 “一刀切”

现在市场不是以前 “一款产品卖所有人” 的时代了,得看清楚谁在买、在哪买、怎么吃,才能精准发力。

代际需求:抓准 “年轻人” 和 “老年人” 两大主力

先说说年轻人,18 到 35 岁的群体,大概有 2.6 亿人,能贡献 40% 的消费额,他们买方便食品,不光看好不好吃,还看包装好不好看、有没有话题性,比如联名个热门 IP、在直播间做个创意吃法,都能吸引他们。而且他们喜欢小份量、低单价的,比如一小桶面、一小盒速食饭,吃一次刚好,不浪费,还能多尝试几种口味。

再看老年人,2024 年 65 岁以上的老人有 2.2 亿,占了总人口的 15.6%,他们买方便食品,最看重 “好嚼、好消化”。所以现在有企业做软质的方便粥、煮得很软烂的面条,不用嚼太多,加热就能吃,还会在包装上把 “低盐、易消化” 标得很清楚。而且老年人习惯线下买,所以这些产品多放在商超的显眼位置,或者通过社区团购送上门,方便他们购买。

场景需求:从 “应急吃” 到 “日常随便吃”

以前大家只有出差、加班没时间做饭,才会吃方便食品,现在不一样了,日常吃饭、出去露营、甚至下午茶,都能看到方便食品的影子。比如露营的时候,带个自热速食火锅,不用生火,倒点水就能加热,一群人围着吃很方便;下午茶想喝点甜的,就有即食银耳羹,开罐就能吃,不用自己煮。这些场景的拓展,其实是把方便食品从 “偶尔吃一次” 变成了 “日常可选”,市场空间自然就大了。

四、行业规范:靠 “建标准” 让行业走得更稳

这几年方便食品品类越来越多,比如预制菜、植物基方便食品,以前没标准,大家乱做,有的质量不行,有的以次充好,慢慢就会影响消费者信任。所以现在行业里,建标准成了重点。

标准范围:从 “老品类” 覆盖到 “新品类”

以前的标准主要针对方便面、速冻饺子这些传统品类,现在不一样了,像预制菜、植物基方便食品、介护食品这些新出来的品类,也开始建标准了。比如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正在做《植物基方便食品质量通则》,规定原料得用什么、生产过程要注意什么、安全指标是多少,这样企业做产品有依据,消费者买的时候也知道怎么判断好坏,不会被 “概念炒作” 忽悠。

企业参与:从 “被动遵守” 到 “主动牵头”

以前标准都是政府或协会定,企业照着做就行,现在头部企业比如三全、安井、白象,都开始主动参与建标准了。一方面,他们有技术和经验,能提出更贴合实际的建议;另一方面,参与定标准也能提升自己的话语权,让行业发展更符合良性竞争的方向。比如安井食品,还建了区块链溯源体系,消费者扫个码,就能看到原料从哪来、生产过程是什么样的,吃得放心,这其实也是通过标准化来提升产品信任度的一种方式。

五、渠道布局:靠 “线上线下结合” 让消费者好买

现在买东西的渠道太多了,线上线下各有各的优势,只做一个渠道肯定不行,得结合起来,让消费者不管在哪,都能买到产品。

线上渠道:从 “搜着买” 到 “看着买、团着买”

以前线上买方便食品,主要是在淘宝、京东上搜,现在不一样了,很多人喜欢在抖音、快手上看直播买。比如主播现场煮一碗方便面,展示口感和味道,比光看图片更有吸引力,2024 年直播电商的占比已经到 18% 了。还有社区团购,比如美团优选、多多买菜,价格便宜,今天下单明天就能拿到,特别适合下沉市场的消费者,2024 年占比也超 15% 了,这两个渠道的增长其实是抓住了不同人群的购物习惯。

线下渠道:从 “商超卖” 到 “到处都能买”

以前线下主要靠商超、便利店,现在拓展了很多新终端。比如写字楼里的自动售货机,白领加班饿了,下楼就能买桶面;还有餐饮店,比如火锅店,会采购方便速食作为配菜,比如速冻丸子、速食年糕,消费者在店里吃了觉得好,可能还会买回家自己煮。这些线下渠道的拓展,其实是把产品放到了消费者 “需要的时候就能拿到” 的地方,提升了购买的便利性。

全渠道融合:“线上吸引人,线下留住人”

现在聪明的企业,都会把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。比如统一在抖音上搞 “方便食品创意烹饪大赛”,让用户拍视频分享怎么用方便食品做创意菜,吸引年轻人关注;同时在商超里设试吃区,路过的人可以尝一尝,觉得好吃就买。线上负责引流、造话题,线下负责体验、促成购买,这样的组合拳,比单独做线上或线下效果好得多。

总的来说,现在方便食品行业,不是简单地 “卖产品”,而是围绕消费者需求,从产品、技术、市场、规范、渠道五个方面一起发力,朝着更健康、更细分、更规范的方向走。对于企业来说,抓住这些趋势,精准发力,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;对于消费者来说,未来能买到的方便食品,也会越来越贴合自己的需求,这其实是一个双赢的过程。

欢迎投稿内容,业务咨询与推广合作联系邮箱:info@WorldFoods.cn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素材由第三方供稿或网络公开信息整理,若其中内容有误或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向我们提供确切的证明,以便我们进行核实处理。本站所展示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感谢您的关注和对我们的支持!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orldfoods.cn/industry-news/instant-food-market-analysis-2025.html